安庆时讯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多学科协作精准拆除“腹中炸弹”——安医大附属安庆一院成功切除巨大腹膜后恶性肿瘤
2025-10-23 16:58 来源:新安晚报

近日,安医大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龙山院区胃肠外科成功为一名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精准切除手术,手术历时3小时余,术中多器官紧密粘连、血管交错复杂,堪称一次“外科拆弹行动”。在普外科学科带头人胡霜久副院长、黄德胜主任指导下,刘道利主任及其团队精湛操作,直径近 20厘米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康复出院。

42岁的林女士一个月前发现腹部逐渐隆起,起初并未在意,直到近期腹痛加重,遂前往当地医院检查。腹部CT结果显示——腹腔内有巨大肿块,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为进一步诊治,被紧急转入安医大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龙山院区胃肠外科。

完善增强CT后,影像提示:腹膜后巨大肿物,考虑畸胎瘤伴恶变可能性大。肿瘤与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静脉、下腔静脉及胰头等重要结构致密粘连,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入院后,医院立即启动 MDT(多学科会诊)机制,胃肠外科联合影像科、肿瘤科、麻醉科及重症监护团队进行联合研讨。经综合评估,专家一致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手段,但风险极高,需最高级别外科团队协作完成。“这不是一台普通手术,而是一场‘高危区域的拆弹行动’。”主刀医生刘道利说。

9月8日,林女士在全麻下接受开腹探查+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巨大(约19cm×16cm×3.5cm),与十二指肠、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胰头形成致密的包裹体,内部大血管及分支滋养血管网密集如蛛网,分离空间及间隙极为狭小,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大出血或损伤大血管。刘道利与手术团队沉着应对,在精细分离与缜密操作中,一点一点“拆除”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最终成功完整切除肿瘤,止血彻底,保留了患者所有主要器官结构。

术后,林女士恢复顺利,饮食、排便正常,无明显并发症,精神状态良好。这也得益于医陈实施的周密诊疗方案。术前,胃肠外科联合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及输血科制定了完善的风险应对预案;术中使用先进的能量平台及高清腹腔镜系统,实现血管保护与创伤最小化;术后采用加速康复(ERAS)路径,确保患者恢复迅速。

术后病理结果揭示,这并非普通的腹膜后肿瘤,而是一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伴恶变”。肿瘤内部结构复杂,部分组织呈囊性变,局部区域出现腺癌样恶变,提示肿瘤细胞具多向分化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和潜在侵袭性。病理学证实,该病例为成熟性畸胎瘤恶变为腺癌,但幸运的是肿瘤被完整切除,囊壁外未见癌细胞侵犯,提示手术达到了根治性切除标准。

腹膜后原发性畸胎瘤本已罕见,其发生恶变为腺癌的病例更是凤毛麟角。国内外公开医学文献中,类似病例报道极少,多数发现时肿瘤体积巨大,且与重要血管结构紧密粘连,手术风险极高。术后仍需联合化疗。

刘道利表示:“这台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团队协作、充分术前评估和高超的外科技能。这不仅是一次高难度外科手术的成功,更是一例极具学术价值的罕见病例。它提醒我们:即便看似‘良性’的包块,也可能隐藏恶变风险,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紧密结合对于早期识别和精准治疗至关重要。希望通过病例积累与科研探索,为更多复杂肿瘤患者提供安全、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外科手术更有温度、更有科学。”

从影像提示“巨大占位”到成功“精准拆除”,是安医大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勇于挑战极限、守护生命尊严的生动写照。该病例的成功诊疗,体现了医院对于复杂罕见肿瘤的综合诊治能力及多学科协作机制的成熟与高效。通过精准影像学评估、规范术式操作及病理免疫学分析,实现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链条精准医学管理”,为此类罕见疾病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章永伟

□相关链接

什么是腹膜后肿瘤?什么是“成熟性畸胎瘤伴恶变”?

腹膜后肿瘤是发生在腹膜后的罕见肿瘤,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患者忽视。当出现腹胀、腹痛或腹部包块时,多已发展较大。此类肿瘤与重要血管和器官毗邻,手术切除难度极高。早期发现、定期体检 是防治关键。若发现腹部异常包块或持续腹痛,应尽早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成熟性畸胎瘤”通常为良性肿瘤,来源于胚胎多胚层组织,常含毛发、脂肪、腺体等多种成分。而当其中某一组织成分发生癌变时,即称为“畸胎瘤恶变”。

这类恶变极为罕见,常见于卵巢或睾丸,发生在腹膜后者更为罕见(全球文献报道不足百例)。其恶变成分多为腺癌或鳞癌,恶性程度高,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