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桐城市青草镇复兴村鲁宕组的板栗林里欢声笑语不断。退伍军人毛俊杰一家正忙着采收今年的第一批板栗,竹竿敲击树枝的清脆声与板栗蓬坠地的闷响声,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交响曲。
清晨薄雾中,毛俊杰老两口手持特制火钳和竹竿穿梭林间。“每颗板栗都要经过‘钳-拾-拣'三道工序,虽然费时,但能保证品质。”毛俊杰老伴程友华边说边利落地夹开带刺的板栗蓬,露出紫红油亮的果实。夜幕降临时,全家人围坐一起手工剥壳,剪刀翻飞间,一颗颗金黄的板栗仁落入竹筐,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桂花清香。
“机械脱壳虽然效率高,但会损伤果仁、影响品质。”毛俊杰抚摸着刚剥好的板栗解释道,“我们坚持手工剥壳,虽然速度慢一半,但能完美保留内种皮,这样储存的板栗放到明年春天都能保持鲜甜。”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毛家板栗跨越重洋,成为旅居英美乡亲念念不忘的“家乡味”。
1977年退伍回乡的毛俊杰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板栗专家。2002年,他承包30亩荒山全部改种板栗,还自费到农广校学习栽培技术,专门请来嫁接专家跟班学艺。现在他的板栗园已种出大红袍、二新早、新露白等9个优质品种,年产净果达6000斤,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最重要的是科学管理。”毛俊杰擦着汗笑道,“我们通过整形修剪、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基本消除了板栗产量‘大小年’现象,实现连年丰产。”说着他掰开一颗板栗,橙黄饱满的果肉,正是匠心耕耘的最佳见证。
黄健生